躺在藺草編織的涼蓆上,那陣陣傳來的草香氣味使人懷念,想起阿嬤年代單純美好的生活。在塑膠化工尚未發達的年代,藺草是廣泛運用的生產素材,可編織成器、袋、帽、蓆等,是台灣人家家戶戶必備的生活良品。民國50年代,台灣藺草製蓆發展到達全盛,在西港專營機械製蓆的「茂興製蓆廠」亦曾經風光擁有四間廠房,而今卻僅存一座運作生產,有一搭沒一搭的延續夕陽產業。

 

「全台僅剩製蓆工廠的保存運動」

 

藺草編織圖2
全國唯一仍在運作的製蓆工廠

近年來,由於政府鼓勵社區總體營造,鼓勵農村成立組織投入再生運動,而檨林社區發展協會也在這股風潮下應運而生。在踏查鄉土的過程,人們發現檨林除了是台灣胡麻的重要產區,另外還有一項被忽略的文化資產,那就是全國唯一仍在運作的製蓆工廠。
不過,與人們所熟悉的苑里藺草編不同,檨林製蓆使用機器將藺草與塑膠繩梭織,產品為固定尺寸小大的蓆面,無法如同手工編織可以立體變化,塑成各式各樣的器物。為了保存這項難能可貴的產業,如何應用「蓆」這個材料來進行創作,反倒成了保存這門產業的最大挑戰。

藺草編織 圖3
藺草蓆面作為布料使用

長久以來,檨林地區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,當地並無手工技藝方面的傳承,為了解決資源上的困境,於是將目標鎖定在「設計」能力的培養,廣邀設計師、竹編老師、拼布老師前來輔導,帶領社區居民動腦玩創意,才漸漸研究出把草蓆這種特殊的軟編織當成「布料」來使用的變化技巧。

 

「放送頭號召村民創意大集合」

 

藺草編織 圖4
台南市長就職紀念包

小有突破之後,設法將草蓆結合杯墊或袋包,這些社區創意在文化成果展意外成為亮點,吸引不少消費這詢問購買,而在一傳十、十傳百的口碑推薦下,原以為不起眼的檨林藺草包竟被台南市政府選入伴手禮,並成為市長就職典紀念包,大大跌破眾人的眼鏡!

藺草編織 圖5
與華航合作的風華包

從剛開始用廟宇廣播電台號召村民參加,到後來建立在地生產組織,檨林藺草編織產品漸漸發展成為全村共同經營的工藝事業,隨著具有禮品藝品買賣經驗的專業人士投入,建立起成本、管理、定價、品牌策略。爾後,又在工藝研究所的社區工藝輔導計劃之下,協會引進大量設計師資源,進一步將庶民創意發展得更成熟、更具有設計感。在30多種產品之中,最特殊的莫過於「二十四節氣包」,以及接受中華航空委託設計的「風華包」。

 

「打造最有台灣味的伴手禮」

 

藺草編織 圖6
藺草編織產品發展成社區共同經營的工藝事業

透過多元就業鼓勵以及勞動部培訓經理人協助管理,目前工坊共有7~8名專門生產人員,而原本做興趣的農村副產品,漸漸成為可量產的商品,不僅吸引中華航空、台北馥華商旅等企業前來採購,甚至還鋪貨到新竹選什麼電商平台、台北be young廣場貨櫃市集、台南五條港行號、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、高雄鞋技中心等通路,成了最有台灣味的伴手禮。
臺南市西港區檨林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謝坤龍表示,過去藺草袋被稱為「加給仔」(台語),那以前是貧苦人家裝貨物、裝工具、搬運用的工作袋,被認為是上不了檯面的便宜東西。「可是現在藺草袋從烏鴉變鳳凰,翻轉了大家的印象,成了檨林的驕傲。」

 

想知道更多 : 藺草工坊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