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豐收的嘉南平原,農人們夾雜汗水的欣喜笑容,將滿載收穫的菜籠一個接一個往貨車搬。傳統農用物流箱是用粗寬竹條所編織,堅韌而有彈性的天然材料,給人牢靠務實的安心感,那就像蔬菜水果的搖籃,哄著一路睡到台北果菜市場,才在最新鮮的時刻醒來。竹籠是台灣農村極普遍的器物,也是生產不可或缺的配件,凡舉採收用的蔬果籠、養雞鴨用的雞籠、碾米用的土礱,乃至襁褓孩子的搖籃等,若要票選最不起眼卻也最重要的生活道具,竹籠堪稱是第一名。

 

「保存消逝的傳統農村文化」

 

圖2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
傳統竹條編成以前常用的竹簍

來到嘉義縣溪⼝鄉的天赦庄,這個小村落在五、六〇年代曾有「竹籠王國」之稱,大大小小家庭式工廠遍佈全庄,至少有20家以上,那時無論男女老少都投入竹編產業,用一雙又一雙靈巧的雙手拼出台灣的經濟奇蹟。早期台灣外銷經濟發達的年代,台灣的蔬菜水果都是裝在竹籠運到海外,在那個不盛行塑膠與紙箱的年代,竹籠就是最經濟也是最環保的包裝材。

 

圖3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
資深工藝師與設計師合作開發創新的竹編產品

現任天赦竹編發展協會總幹事蔡世緯從小出生在竹編世家,他的爺爺就是專蓋竹管屋的師傅,腦袋可以想到的任何東西,舉凡雞籠、魚簍、竹簍到房子,通通都可以用竹子變出來。可惜,七〇年代的塑膠製品興起,強力排擠傳統⽵編產業,王國再強大終究敵不過潮流。為了保存即將消逝的產業,2012年一名長年旅居高雄的30多年天赦庄子弟陳梧桐,有感家鄉榮景急遽消失,於是邀集地方耆老鄉親、各村村長以及國小校長等共組「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」,希望可以透過保存運動,讓天赦庄傳統農村竹編⽂化可以延續下去。

 

「一身絕活創作千變萬化」

 

圖4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
帶有農村與現代意涵的竹編背包

傳統器物取材自然,生產無法仰賴機械,製作過程更是繁瑣費時。為了將竹子加工成各式各樣不同的器物,天赦庄的竹藝師們練就一身絕活,透過「剖、燒、折、編、綁」等工序,將桂竹加工成各種不同粗細,既可粗編,也可細編,或是交叉混用等,尤其是那在熊熊烈火上的烤竹工夫,更是一門絕活。

 

圖5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
竹編是相當環保的材質

為了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,發展協會也透過多元就業方案、組織竹夢編織團隊等計劃,帶動村內長輩與社區居民交流,藉此培育竹編人才。另外,竹編原是一門因為生活需求而誕生的手工業,舊時代需求的器物大多為雞籠、魚簍、竹簍等,與現代人生活所需求的物件相距甚遠,為了重新將老工藝與當代做結合,發展協會也導入不同領域的工藝家或是設計元素,創作出糖果罐、信箱、背包、筆筒、果籃、手提籃、手提包、四角籠等產品,漸漸吸引設計師或是飯店業者前來合作定制產品。

 

「將無形文化變成觀光資產」

 

圖6 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
早期是「竹籠王國」的天赦庄將變身成「竹編村」

為了讓竹編工藝可以被看見,社區也合力運用竹編,希望將這裡打造為一座「竹編村」。走進村莊裡面,首先建設完成的竹編主題公園,透過地標建築凝聚特色,讓外來遊客留下深刻印象,使得天赦庄竹編的名號不脛而走。
除此之外,協會也將工藝與在地旅行結合,開辦一系列與竹有關的活動,像是竹藝DIY教學課程、傳統農村映像與竹中籠捉雞示範等,把無形的文化資產變成觀光收入,成為農村工藝的另一種支持。

想知道更多 : 嘉義縣崙尾天設竹編發展協會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